close
乳癌,不正常,公元,部位,病因

提問: 在古時代的時候也是有癌癥的,當時是叫什么名字啊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我國古代醫書,對腫瘤的發生原因曾經有過論述,這些論述雖然還沒有完全闡明腫瘤發生的原因,或者有些是不正確的推斷,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見解。實際上,直到今天現代醫學也沒有將腫瘤的病因完全解釋清楚,比較統一的看法是,環境中的致病因素,例如各種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學刺激,還有人體的內部因素,比如遺傳和精神因素,都有可能是腫瘤的病因。 中醫學認為,“氣”和“血”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礎。中醫學里的“氣”,既包含著身體內部運轉著的營養性精微物質,也指內臟器官的活動機能狀況。如果由于某些原因,使“氣”或“血”出現了不正常狀況,即所謂“氣郁結”或“血瘀滯”的時候,就會引起疾病。對于腫瘤的發生原因,中醫學認為也是由于精神情緒的過度緊張、憂郁,或者外邪的侵犯,以及機體衰老、飲食起居的影響等等,引起體內氣血郁結瘀滯,最后誘發腫瘤。另外,人體內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積累在身體里面,或者內臟功能的失調、紊亂等等,都能成為誘發腫瘤的病因。 瘤的定義,據公元610年的《諸病源候論》這本醫書的記載,認為是體內“氣血的留結”,或者是人體所產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,著重點是留而不去的“留”字,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為腫瘤的“瘤”字。 惡性腫瘤在中醫學里叫做“癌”,為什么會有這個名稱?這是由于到惡性腫瘤質地堅硬,部位固定,表面凹凸不平,好象巖石一樣,所以稱為“巖”。而在古時候“晶”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品字,下半部是一個山字,它同巖石的巖字是通用的。“晶”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“癌”字了。 現在流傳的中醫文獻里,最早記載到“癌”字的,是十二世紀的《衛濟寶書》。而最先對癌的特征作簡明敘述的,是公元1264年的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》,書中說:“癌者上高下深,巖穴之狀”,并且指出它“毒根深藏”,最后會引起昏迷。 對于腫瘤的某些主要癥狀和發展,歷代中醫文獻曾經有過相當正確的描述,不少還抓住了要點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:“瘤者,皮肉中忽腫起,初梅李大,漸長大,不痛不癢……”這段話是說,良性腫瘤是逐漸長大的,沒有痛癢癥狀,經過較長時間以后,可能長得很大,不能消退,但不會危及人的生命。中醫學對乳癌的論述,歷代的資料很多。公元16l7年的《外科正宗》對乳癌的描述尤其具體,書中說當乳癌起初象豆子、棋子大小的時候,可能兩、三年沒有痛癢,漸漸長大以后出現持續性疼痛,再發展的時候好象許多栗子堆在一起, 患病的部位會逐漸地變色、潰爛、發臭、凹陷的部位象巖穴,凸起的部位象蓮子;以后甚至發生鉆心一樣的疼痛。到身體出現衰竭的時候,就很難治好了。 乳癌是婦女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腫瘤,但是少數男子也有患乳癌的。在17世紀初,明代一部叫做《證治準繩》的醫書中,記錄了一例男性乳癌的病例。這個病人在發病之前,曾經因為幾次參加“科舉”考試未能考上而悶悶不樂。后來,發現左側乳頭常常有小量分泌液流出,不久乳頭旁出現腫塊。由于沒有及早診斷和合理治療,腫塊增大、潰破、變成巖穴之狀。這些記述,基本上符合乳瘍的癥狀和演變。 另外,歷代中醫文獻還記述了喉癌、食道腫瘤、胃腸道腫瘤、甲狀腺腫瘤、皮膚腫瘤等。中醫學雖然早已認識到有些腫瘤是屬于難治之癥,然而對腫瘤并不是束手無策。除了重視對全身的整體治療外,還包括針對腫瘤病變的藥物治療和手術割除的措施。 兩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對腫塊這類病癥,是采用促使它消散的的治法。1700多年前的名醫華佗,對于腹內的結塊,在使用針刺術和藥物都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時,就給患者施行全身麻醉,采用手術割除醫治。這些結塊,很可能包括了某些腫瘤在內;公元7世紀《晉書》里寫道:“景帝目有瘤疾,使醫割之”。這是最早明確記錄采用開刀切除眼部腫瘤的病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ngoa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